您的位置:主页 > 广告观点 > 正文

衡量品牌传播最完美的KPI是什么?

来源:互联网 编辑:好传媒网 更新时间:2018-01-03 10:50 字体:
  

  摘要:到底存不存在完美的KPI呢?我觉得,是那些极少数真正远见的领导人,能够去判断何时、何地、何量的投入branding、投入多少、投入的质量好不好(策略与创意),才有了99%创业失败和0.99%在失败路上,但0.01%创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差别。

  本文的起源是前段时间的一场行业聚会上。当时多位甲乙方大佬们从adtech、内容角度去交流营销最新趋势,但最后回头还是讨论到了一个KPI决定论问题,我有些想法遂写在此。

KPI

  一、疑问

  前段时间跟一位现在甲方品牌部门的老同事L聊天,他遇到了一个问题:

  应该把为数不多的预算(百万-千万级别)花在消费人群更多的三四线城市,还是相对用户规模较小的一二线城市?

  L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消费人群地理分布、利润贡献、PR可见度等等要素....进一步去看,他要考虑的实际上是投入更多在“获客”还是在“品牌”上。做过预算分配的营销人应该知道,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决策。

  如果更多投入在可见的获客上,branding的所带去的长期价值就容易被忽视;如果更多投入在品牌上,那么获客转化的业绩数字就成了问题....

KPI

  L接着跟我说:

  “老板只想知道我花多少钱,带来多少新增,怎么带来的她不care”。

  所以看似是预算分配的问题,实操中回到了KPI设置的问题。务实的老板们大多会将KPI着眼点放在清晰的获客上,但这也成为了一个通病:即KPI替代了品牌的实效增长成为了公司职员追逐的绩效目标。类比营销短视症,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现象起个名字 —— KPI短视症。

  KPI短视症的起因,是由于“branding品牌传播”行为对消费者影响的如同黑箱、长期价值无法量化。为了方便衡量市场人的任务,我们不得不设置一些具体而看似合理的数字,除了获客,还包括曝光量、互动量等指标。

  似乎,我们一直没有更好的方式平衡short term和long term的投入。

  真的只能这样么?

  二、尝试

  到底存不存在最完美的KPI?

  其实有很多企业/组织在“努力”解决这个平衡问题,我们一个个来看:

  科技巨头从渠道切入

  BAT实际上就是媒体和渠道的垄断方,只不过它们互相之间的优势不同而已。在近两年,阿里提出来了全域营销unimarketing,腾讯提出了自己的智能营销云,百度也有基于人工智能的Omnimarketing。

  其实它们的思路都是借助各自拥有的数据、分析能力和媒介渠道来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。

KPI

  听起来都很厉害,但我对这些“大词”向来是不看好的...从常识出发,三家并没有哪一家是真正可以缺少的,而它们各自宣传的目的也只是说服你更多购买广告产品。

  以阿里为例,通过战略投资层面的运作,阿里除了是最靠近“转化”的线上终端(电商)垄断方,陆续布局了线下终端(新零售)、媒体娱乐(含微博、UC、影音文体等)、云服务这些重量级toB服务。很庞大,巨大无比,引用36kr闫浩的话说

  “阿里表面看是2C实际上是2B的公司,这是企业的DNA”。

  其他行业的广告主们自然都是它最大的客户,阿里敢说全域、unimarketing,甚至敢说品效合一(最近似乎改成了品效协同)。

  品效合一,也就是帮你卖货的同时带去长远的品牌影响,或反之。实际上这个说法在有常识的营销人那里都应该没有市场,如果你信了,那你可能还要再反思反思。用计算广告的刘鹏老师的说法:

  “品”和“效”是不同的广告目的,他们还没有可以合一的基础。

  我来解释一下,就是品牌长效和销售短效是驴头不对马嘴,数据再强,也依然没有解决branding怎么量化价值、怎么归因的问题,把它们合在一起说就是收个智商税。

  调研监测公司从消费者行为切入

  调研公司、监测公司和数据科技公司们按说是最代表甲方利益的,但他们真的有办法么?

  大多数调研公司做的是经典的定性调研,使用这种方法了解消费者的有/无提示反馈,awareness啦、loyalty啦。从策略人的观点来看,我觉得好的传统调研反而越来越重要,好的moderateor应该是比好的数据分析师少的....但有两个问题困扰,①定性手段对branding量化还是无能为力。②成本太高,大品牌才能买得起。

  监测公司和一些数据科技公司再玩一些新鲜的监测方法,但似乎也只是以传播开始之前的pre-test活动为主。例如,通过眼动测试来判断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排斥性,利用皮电测试去看消费者对TVC里那些画面场景有更多的情绪反馈等等...但这笔创意的投入,什么时候会促使消费者转化呢?大问题还是没有解决。

KPI

  Source:Xinsight

  btw,我与知乎上一位神经营销相关专业在读的博士生聊过,她提到中国大陆目前真正运用神经营销学去做研究的太少,只有2家(好像)。问题还是:只能用来测测创意,且核磁共振设备(fMRI)这种东西的价格太昂贵...

  乙方公司从因果关系切入

  乙方公司当然大谈特谈branding的效果,有王婆卖瓜之嫌。除了乙方每年出具的报告和各大奖项...我想分享的是著名的英国广告协会(IPA)的一些研究。作为某种程度上的乙方代表,IPA一直致力研究branding投入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归因分析。

  它们在2011年就开始使用一个指标叫ESOV(excess share of voice),ESOV=品牌的声量份额(SOV) - 市场份额(SOM)。SOV在传统ATL/BTL渠道可以直接用预算投入比例(share of spending)来衡量,但digital/social时代后,这个SOV就非常难办了,消费者在微博微信上的转发、自发算不算进去?如何测量?

首页推荐

李叫兽:如何制定方案式营销计划 李叫兽:如何制定方案式营销计划

摘要:营销计划有两种,一种是大纲式计划,另一种是方案式计划。大部分市场计划是大纲式计划。这样的计划,乍看似乎很[详情]

北上广:中国广告业的“三国演义” 北上广:中国广告业的“三国演义”

摘要:中国广告业发展多年,北上广一直稳居中国广告经营额排行榜的前三甲,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。放眼未来,深圳、杭州[详情]

百度、今日头条和微博要在信息流广告战场怎么打? 百度、今日头条和微博要在信息流广告战场怎么打?

摘要:百度想通过信息流产品来抢占信息流广告市场的心思,其实早已路人皆知。今日头条2016年已经做到了60亿,大概是百[详情]

电视广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