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主页 > 文案案例 > 正文

就算你不是专业文案,用好这些技巧也能写出1000条好文案!(5)

来源:互联网 编辑:好传媒网 更新时间:2018-04-03 10:23 字体:

  第一代iPhone,乔布斯没有直接说这个未知概念——“智能手机”,而是先说“1个大屏iPod+1个手机+1个上网浏览器”。

文案

  要知道,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这个概念,不管你怎么说别人根本就不懂,而乔布斯直接利用了人们已经熟知的几个概念,让我们很快就能快速了解iPhone了。

  所以,大家在写文案的时候,不妨也想想自己要描述的东西和用户熟知的东西有哪些关联,绝对好用。

  这种利用对方已有的认知基模这种创作技巧,能够让用户短时间理解各种未知事物、未知产品、未知概念或者未知功能,并产生具象的画面,百试不爽。

 

27、讲好故事

  广告文案的本质可以说是沟通,而讲故事是一种很高明的沟通策略。毫无疑问,特别是在这个年代,有故事的文案往往比一般文案拥有更强大的传播力和说服力,消解了用户对广告的排斥感和对故事的喜爱。

  故事以一种更巧妙更成功地方式吸引眼球、走进用户心智,并且有更大的几率引发用户情绪,促使用户行动。

  也给大家分享几个在广告文案中讲故事的注意项:

  第一点,就是一个好故事需要有一定穿透力,能让人有心理起伏,不痛不痒的东西叫事实,那不叫故事。

  第二点则是情绪,好的故事往往都是情绪诱饵,它更容易激起用户的情绪。怎么做到击中用户情绪呢?还是要真实。

  第三点,讲故事要多描述细节,充满细节的故事才是好故事,才能做到上面说的真实感,从而打动用户。

 

28、制造无法拒绝的购买环境

  用户了解完产品后,也许有所动心,但是还没有达到直接下单的地步,所以这时候我们必须制造出无法拒绝的购买环境。

  试想下,当你想买某件东西的时候,有哪些因素可能会阻止你呢?

  这个成本往往不是金钱成本,金钱成本只是其中的一种,还有非常多其它成本挡在形成购买的路上。包括金钱成本、形象成本、行动成本、学习成本、健康成本、决策成本等。

  要跨越成本门槛,把动机最终转化成需求。所以,在文案上我们要把这些阻止购买的成本顾忌一个个打消掉。

 

29、先列提纲

  不是做辩论才需要逻辑,写文章同样是要有逻辑,特别是很多营销文案、干货分析,都是有很强的逻辑在里面。

  刚开始写文章的人就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——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进去了,东一锤子西一棒的写,用户看完了完全都不知道讲的什么,因为太乱了。

  老贼的一个建议就是培养出列提纲的习惯,这绝对是一个速成文章的好习惯。也就是提前概括文章,构思文章框架。

  把一篇要写的文章围绕主题提前拆分成不同的部分,每个部分要写什么用一小段话写出来,每一部分对应各自的内容,形成一个简单的文章框架。

 

30、给用户一个传播的理由

  为什么我们看到这样类型的文章很容易会点开,而且看完之后还会转发出去呢?

  要说这个问题,先说说另一个问题:用户凭什么分享你的内容?

  要用户分享,就要给用户一个分享的理由,每个人其实都是喜欢分享的,你见到过几个人藏得住秘密?但人又都是逐利的,没有理由谁会分享?

  而这就要提到“自我补完”这个概念。自我补完就是说,这个内容,它与我们的观点、认知、态度、追求等基本一致,被我们认同和接纳,并帮助我们强化和完善自己固有的形象和价值观。

  能帮用户自我补完,这就是一个用户愿意分享的利益点。而这些点主要包括以下这些,如果你的内容能够帮用户完成这些点,他们也乐得分享。

  ● 分享有价值或娱乐性内容给他人(帮助他人,娱乐他人)

  ● 展示自我形象(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,或强化这个形象)

  ● 维护关系(分享转发可以跟他人保持良好关系)

  ● 颠覆性反常识内容(容易形成谈资,并巩固形象)

  ● 表达观点(通过分享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对人/事/物的观点)

  ● 参与比较(能够体现优势、乐趣,或满足虚荣)

 

31、用好参照物

  人在判断价值、做决断的时候都是相对的,我们天生就喜欢对比,而这个“对比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决策。

  一个好的参照物,能让消费者很快就了解产品核心特点,评估其价值,这就是对于参照效应的利用,文案同理。

  之前南孚出了一个迷你充电宝,这个充电宝相对于之前充电宝更加小巧轻便,方便携带。为了突出这个卖点,他们就选择了利用参照物。

文案

  把充电宝和一个口红进行对比,非常直观形象,看的人都知道了这个迷你充电宝好小啊,竟然和口红差不多大小。

  文案利用参照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突出你要表现的目标项,让消费者立马就能获得最简单直观的信息。它比大量的形容词、数据、理论等都要更加实用。

 

32、抛出诱饵

  人们对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,因为第三个新选项(诱饵)的加入,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。

  诱饵项的加入往往能够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对比,能够很快就找到那个自己觉得“很合理”的选项,从而做出决策。

  比如那个非常经典的《经济学人》杂志订阅的广告文案:

  ①电子订阅:59美元。

  ②纸质订阅:125美元。

  ③电子和纸质订阅:125美元。

  实验人员给100名麻省理工学生提供了上述价格表,询问他们购买的选择。当三个选项都在时,学生选择了混合订阅;当去掉125美元的纸质订阅选项时,学生选择了最便宜的选项。

电视广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