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算你不是专业文案,用好这些技巧也能写出1000条好文案!(2)
或者你直接在文案中明确描述对应人群所在的地域、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社会阶层等等,让用户一眼就知道这条信息于“我”有用。
07、6个强大的创意模板
国际营销学教授Jacob Goldenberg曾做过一项研究,他发现在200例国际创意大赛的获奖优质作品中,有89%的都可以归入6个创意模板。而最的糟糕广告,只有2.5%遵循过其中一个模板。
就是说89%的创意基本都可以通过这6个模板来完成或延伸。
而这六个模板分别是:1)形象化类比、2)极端情境、3)呈现后果、4)制造竞争、5)互动实验、6)改变维度
(图/营创实验室 mktcreator)
08、打造认知缺口
欲要卖米饭,先制造饥饿感。
在文案内容创作,特别是取标题的时候,你想让用户进一步去探索,想要他们对你的内容感兴趣。那首先就需要引起他的兴趣。用户好奇你在说什么,也就会产生继续的欲望。
如果你一句话把什么都说完了,用户也都知道了你将要表达的内容,那然后呢?
估计就是换下一条了。
用户没了阅读的动力和兴趣,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。有用户不知道却又想要知道的东西,这就是认知缺口。
最好在告诉用户一个很吸引人的东西时,留一点悬念,不说它究竟是什么,慢慢道来。
09、会用简洁短句
一连串长段文字会让行文呆板,而且可能一开始就造成了“沟通障碍”,直接就让读者没了兴趣。而多用短句可以让读者思绪更清晰,互动性更强。它会让叙述紧凑,产生不错的张力。
“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”这句话最初诞生在产品设计领域,意思是要将产品设计得越简单、越傻瓜化越好。
这个原则在写文案也同样适用,想让自己的信息被更多的用户接收和记忆,它就必须足够简短和直接。
很多广告文案在开头的时候,每个句子都很短,易于阅读,这样读者自然而然的就会去阅读到下一句。
如果你没有非常强的文字把控能力,以及场景描绘的能力,那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就尽量别太长。句子短,意思要清晰,节奏要快。
10、通知用户
通知类的文案从来都是一种杀手级文案。比如“最新通知:”、”注意了“、”刚刚“、”账单提醒“等等。
每次看到这种通知信息的时候,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,生怕错过什么。
有时候,通知文案的内容本身很无聊,但是当它披上“通知”的外衣后,你总会告诉自己这个内容是我有必要知道的,而且认真看完。
所以,我们可以做的是让用户看到你的标题,看到你的广告,就好像收到了”通知“,不看不行。
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加一些标题前缀,比如“最新消息、友情提示、紧急提醒、刚刚、今天、据说、号外号外”等等。
11、 损失规避心态
人们在面对损失时产生的痛苦感,要大大超过面对收益时获得的快乐感。换句话说,人们对于损失更为敏感,更容易产生规避损失的心态。而这也就是机会。
当用户意识到他有损失的风险的时候,就更愿意点开你的文案,更加愿意去了解或者购买你的产品。所以,在我们的产品介绍或者标题中,除了指明利益点,也可以尝试加入损失項。
经济学人当年通过一则广告,幽默地讽刺那些学者因为不看经济学人而到42岁还在考管理培训生。结果大量用户为了规避这种可怕的损失而去购买了《经济学人》。
(我从来都不看经济学人——42岁的管理培训生。)
12、制造稀缺和紧迫感
直接给你一个机会摆在面前,而且还告诉你这将会一直为你准备,你会珍惜它吗?
我想应该不会,没必要嘛,反正也不急。
而所谓的“制造稀缺和紧迫感”,指的是对文案中提供的机会加上限制,不论是时间限制、价格限制还是人群限制,让这个机会看起来更稀缺和紧迫。
一定要让消费者觉得这个机会是稍纵即逝的,收益也是稍纵即逝,之后就可能是损失了,因而就更快地付出行动。
13、 多用动词、数字和具体名词
在文案描述中多用动词、名词和数据,少用形容词和抽象词,这个技巧应该来说是贯穿整个文案的。动词是最容易让用户在脑海里浮现画面的,名词也是,不过要用具体的名词。但是如果你用太多的形容词,特别是那种笼统的形容词,很难产生具体画面。
我马上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证实这一点。比如我说:“那个女生非常漂亮”。
怎么样?有没有什么画面产生?好吧,我换一种说法,比如说“那个女生长得超像范冰冰,简直一个模子出来的”。
这样相信你的认知就清晰多了,画面也出来了。可能你会说:“哦,是挺漂亮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