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薪10万的人都在用的文案方法论
摘要:大家都在谈“文案的销售力”,“能卖货的文案”,无一不是希望顾客在看到广告或内容的时候,能立即下单。但吊诡的是,谈卖货文案的人,从来就没有买过货—幸好鄙人曾经做过小生意,还是有资格说这话的。
我们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,否则就不是做广告。
大卫·奥格威
一、被忽略的常识
本质上,互联网就是产品的货架,电商店铺也不过就是产品的广告平台。要么通过卖人来完成卖货,要么直接卖货。总之,我们都在卖。如果你认为互联网只是卖广告,错,互联网就是货架。如果你认为电商店铺只是卖货,错,电商店铺其实是卖广告。广告做的好,产品不愁销。怎样折腾好?文案很重要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要用它寻找文案的光明。
大家都在谈“文案的销售力”,“能卖货的文案”,无一不是希望顾客在看到广告或内容的时候,能立即下单。但吊诡的是,谈卖货文案的人,从来就没有买过货—幸好鄙人曾经做过小生意,还是有资格说这话的。因而,很多人说了很多关于卖货文案的方法,无一例外都是纸上谈兵,至少两个基本的常识被他们所忽略。
被忽略的常识之一:文案就是无声的促销员在拉客。
与实体店不同,电商店铺是没有促销员的,或者说互联网货架,没有配备促销员。虽然有客服人员,但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,客服人员对顾客购买的决策,影响是非常有限的。特别是很多人是静默下单,根本就不和客服沟通,这个时候,能够影响到顾客的,也就只剩下整个店铺的广告本身了--其中最为关键的,当然就是文案。
文案在互联网上就是促销员,这一点万万不可忘记。我们所说的内容营销,本质还是促销员。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的内容、广告、甚至各种互动,就是拉客嘛。以前是店铺里放着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,促销员拿着一个喇叭,拍着巴掌,站在店面门口拉客。现在是各种广告、内容在各种社交空间和新媒体渠道进行拉客。
被忽略的常识之二:实体店的促销员话术才是文案的底层逻辑。
实体店促销员话术技巧在很多店铺几乎就是销售业绩的命脉。正如我一直讲的,传统品牌全部的营销都体现在店铺促销员的嘴上。促销员的口活决定店铺业绩。传统品牌缺乏营销意识,根本没完成品牌在市场上教育认知工作。一个顾客对于一个品牌的认知到购买,都是发生在顾客进店之后的短短的十几分钟里。这个过程,促销员就要使用高超的话术技巧,从品牌教育,产品介绍到购买转化,一气呵成,中间不得有半点差错。实体店铺促销员的强大,可想而知。
人员销售的强大作用就体现在这里,当然店铺现场的消费场景、产品的体验都起到了作用,但核心仍然是促销员的话术技巧。这一点在以前的传销中使用很多,保健品、医疗产品等等针对老年人的会议营销使用的是同样的话术。乃至现在的很多微信群里的微商分销也是如此。
谈到销售力,谈到卖货,促销员的话术才真正的销售力,但我们忽视了这一点,或者说很多在大谈特谈文案写作技巧的人,压根就不知道促销员的话术是什么。可以肯定的讲,任何一个文案大师的写作技巧,都没有促销员的口活来得厉害。
企划广告时,就该想到如何销售。
李奥贝纳
二、被“噪音”干扰的传播环境
据有关研究证实,金鱼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9秒,而我们人类却只有8秒。我们并不比金鱼有耐心,而且,还要考虑网速的问题。如果一个网页的加载时间超过4秒,25%的人就会离开。把这两个因素加起来考虑,受众看到我们的内容,能不能吸引他们,时间应该不会超过3秒。
我们只有3秒钟可以用来说服受众,就是一眨眼的功夫。但这还不是全部的事实,事实是,我们分发出去的内容也好,广告也好,可能根本看都没人看。如果没有人看我们的内容,没有人对我们的内容留意,我们的内容没有有效的吸引受众的注意力,我们的工作都将是白费力气。
我早先就在我的一篇文章说过,互联网时代,没有顾客,只有读者。人们是否阅读我们的内容和广告,将决定他们对我们的品牌会不会形成认知,继而将影响他们会不会采取下一个行为:购买。意即,现在的受众转化将是这样的:
如果受众看都不看我们的内容和广告,谈何认知的形成呢?更遑论有购买的转化了。这里不谈受众能不能看见我们的内容和广告,那是传播的事情,暂且按下不表。这里单讲受众接触到了我们的内容和广告,但却丝毫不为所动。
为什么受众对我们的内容、广告视而不见?主要是4个原因造成的。
1、碎片化破坏了人们的注意力
移动互联网把我们的时间彻底碎片化了,整个世界都已经碎片化,人们已经很难在一件事上,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。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虚拟世界,太丰富,太复杂,也更为便捷,为争夺人们的注意力,各个平台,各个商家,都是挖空心思,绞尽脑汁。简言之,我们都在打一场争夺人们的注意力的战争。
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,实质就是时间成为决定性因素。受众多看你一眼,你就多了一份胜算,受众愿意为你停留指尖,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就会失去这样一个顾客。
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形态,从注意力的争夺,转而演变成为争夺用户的时间。
2、信息盈余
众所周知,我们无时无刻不浸泡在海量的信息里,用饱和、盈余,都不足以形容。打开社交媒体,各种信息是呼啸而至,根本看不过来,不知道有多少人的信息,就这样被淹没在社交媒体的时间线上。
这些海量的信息,一方面我们是根本看不过来,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大脑启动了过滤机制。而悲催的是,人脑的这种过滤机制,会进一步反应到网络行为上,被大数据记录,进而,大脑过滤掉的信息,也就再也不会出现在用户的视野里。
3、人群阶层在固化
人群阶层的分化、固化,越来越严重,大家越来越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信息的接收。这反应的是,人们越来越按照匹配自己的审美观念,去决定浏览、阅读说接触到的内容。“我就是不喜欢你”,就足以让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。
世界碎了,人们却按照各自的审美集结成群。如果内容,广告的水平,很难匹配他们的审美,得到的,可能就是嗤之以鼻。
4、大牌垄断了受众接收渠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