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主页 > 广告观点 > 正文

深度|宇见:在营销的意识流变中探寻其文化根基(3)

来源:互联网 编辑:好传媒网 更新时间:2017-06-02 10:24 字体:

  又比如,企业倚仗着自己在细分领域中的主导优势而设置一些“霸王条款”,认为消费者“反正也没太多选择”;或者当某种情感语言流行起来,也不管是不是与自己的价值般配,一拥而上盲目借势,勉为其难地做着种种“煽情表演”,则都是属于“以势相交,以情相交”的负面典型。

  从发现营销的观点来看,品牌与消费者应该秉持“以心相交”的沟通原则;这样的沟通策略或许需要基于两点来考虑:其一是能够与“用户洞察”相结合,设身处地的理解消费者的所思所感。

  比如,现代汽车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曾有过一个知名案例,在当年2月的美国超级碗期间,在美国刺激经济计划尚未发布,失业率不断增加,不少品牌还在拍摄“欢乐”主题广告的大背景下,该品牌却反其道而行之,发布了一项大胆的保险计划——

  “凡现在购买或租赁新的现代汽车,如果你在下一年失去收入来源,则可以在毫无信用损失的情况下归还汽车。”

  该计划在当时那些对债务异常敏感的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,令品牌在同年1至2月的销售额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59%。

  其二,“以心相交”的沟通策略还应该着眼于让消费者感知到品牌的价值观,感知到与品牌“同行”会有一些超越商业的意义;比如,耐克的Running+不只是为了卖出更多跑鞋,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传递,并以此为邀请,吸引更多人一起加入进来“推动这种生活方式”。

  5、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

营销

  营销谈论影响——影响他人的态度,影响他人的行为。在发现营销当中,我们将这件事情理解为一个让人持续感知品牌价值,同时让人始终保持认知新鲜的过程。基于这样的理解,我们认为营销中的传播主要就是“植入”,是把有利于形成某种认知的关键信息,inception到目标对象心智当中去的行为。

  要想让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始终明确、鲜活,品牌就必须严格按照用户认知事物的规律来进行“植入”。比如,虽然一个品牌可能认为自己有很多价值,但由于用户心智具有排斥复杂信息的封闭性,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将品牌价值压缩为一个最简单的概念;另外,虽然植入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纬度和细分目标——有的追求植入产品特性;有的追求植入情感态度;有的追求植入品类概念;有的甚至仅仅是为了让用户熟悉,而选择植入一个简单的形象,但所有的这些行动,如果都能够去兼顾到关于品牌核心价值的信息,就能够让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越来越强。

营销

  “洞察”与“植入”,是发现营销理论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“变量”和一个“常量”,它们分别处于“创造价值”和“创建认知”这两条主线的中心点,驱动着相互矛盾而又互相依存的“营销两极”。

  其中,说“洞察”是最显著的“变量”,这是由于用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,总是会随着社会、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而剧烈变化,映射到对品牌的态度上,则表现为时刻处于流变状态的“需求”,这就是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用户洞察来试图理解、把握用户的根本原因。

  而另一方面,之所以说“植入”是营销当中最重要的“常量”;则是因为虽然用户的需求千变万化,“一会儿想要这个,一会儿想要那个”;但是用户的“心性与心智特征”,用户“认知事物的习惯和规律”则可以说在几千年来基本未变!这些规律像是“基于五感来认知”“追求安全”“非常顽固,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”以及“异常健忘,需要依赖于不断的重复提醒”等等,正是营销人可以反复依赖的重要事实。

  把握好“用户认知事物的心智特征”,就相当于把握住了品牌传播中的“道”,“道”是“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”的本质规律;一波又一波的消费者,“一届又一届的用户”,总是那些深谙消费者认知规律的品牌最终取得领先。

  6、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

  前段时间,我和一个项目组的同事讨论到一个问卷的标题设计,那段时间微信上各类测试蛮流行,有小伙伴就提议将问卷设计得更像一个趣味测试,达到提高打开率的目的。后来经过讨论,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一做法,因为这样打开率虽然可能提高,但问卷本身的用户体验却下降了,甚至可能导致参与者认真答题的概率也会降低,结果就会得不偿失。

营销

  在发现营销(SDi)理论中,我们提出了「价值交付」的概念,强调企业应该坚持提高各类营销活动的“价值含量”;从总体到局部,大到年度Campaign,小到文章标题,都要尽可能地考虑到用户体验的细节,避免使用可能骚扰用户的方式和言过其实的表达等等。

  因为如果从一种更基础的角度审视营销,我们就会逐渐看清:一个品牌为什么会拥有比对手更大的影响力?靠的还是长期而持续地向用户交付价值,并借此形成了非常稳定的顾客认知及消费习惯。这种品牌优势的建立,通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,绝非旦夕之功。

  “小胜靠智,大胜靠德”语出《世说新语》,在我看来对品牌营销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启示:其一是如果营销人(无论产品岗位还是传播岗位)偏离了「价值交付」,就容易让自己的“智”沦为“术”,让自己的创作变成偶尔夺人眼球的花拳绣腿;而如果营销人能够始终以「价值交付」为念,则也完全有可能凭借着自己的“智”,通过第一次、第二次“局部战役”不断积累的“小胜”,持续巩固品牌的认知优势,为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“大胜”创造出充分条件。

首页推荐

北上广:中国广告业的“三国演义” 北上广:中国广告业的“三国演义”

摘要:中国广告业发展多年,北上广一直稳居中国广告经营额排行榜的前三甲,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。放眼未来,深圳、杭州[详情]

百度、今日头条和微博要在信息流广告战场怎么打? 百度、今日头条和微博要在信息流广告战场怎么打?

摘要:百度想通过信息流产品来抢占信息流广告市场的心思,其实早已路人皆知。今日头条2016年已经做到了60亿,大概是百[详情]

智能时代,你的产品需要更“场景” 智能时代,你的产品需要更“场景”

摘要:你怎样才能知道市场的需求,怎么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产品,满足或高出客户期望呢? 智能时代悄然来临,我们的衣[详情]

电视广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