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丑小鸭”品牌如何秒变“白天鹅”?方法案例分析!
摘要:这世界上就没有“绝对”这回事,不完美就努力,有缺点就改善。如果他们不喜欢你,那你要么坚持要么改变。
现实中,总有太多的品牌和产品——
看起来平淡无奇,淹没于竞争的海洋之中;
某些核心属性,被认为存在重大的缺点;
有很好的创新,就是不能被大众接受;
被广大人群认为是“矮穷挫”、没逼格;
选定的人群,却始终对品牌无感;
…
总之就是:各种不讨人喜欢,乃至成为“负面”典型,销量上不去,甚至面临生死存亡局面。
人世艰难,品牌的世界,更是如此。
那么,是否就应该“合理”的放弃——对某个产品或整个品牌的希望呢?
本文有些建议和案例,也许对你略有启发…
同样是“买李子”,就是有人喜欢甜的、有人喜欢酸的,你不能简单说哪一个口味就是绝对不好的。
世上没有“绝对价值”这回事儿,品牌、产品的优与劣、好与坏、高与低、长与短……是相对需求及满足需求的程度而言的,也会受到竞争、社会文化、营销说辞等很多因素的影响。
很多今天的超级品牌,在早期都曾因为某种天生的“缺陷”而遭诟病。但是,今天,噪音巨大的哈雷摩托、草药一样口感的可口可乐、减少了各种复杂的接口和配件的苹果电脑……这些品牌“与生俱来”的鲜明缺点,都已成为巨大的亮点。
所以,你所拥有或所服务的品牌,即使今天被人爱理不理,也仍存在明天让人高攀不起的可能。
如何通过专业的“包装”,让暂时看起来不完美的产品和品牌,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?本文,就尝试从几个角度给出一些启发。
1、让品牌情感达到某种极致
人类会用很多物品来象征和表达某种情感,甚至由于历史文化原因,某种物品会成为某种情感的“代言”物。比如:红豆代表相思、桃花代表好运、葫芦代表福禄……钻石代表忠贞等等。
品牌可以“嫁接”这种历史文化资源,并进一步发扬光大。比如玫瑰花,可以用来闻香和欣赏,也可以用做食品原料和香料,这些可以说是其功能价值。但这种花,因为被历史性地赋予了“爱情”的象征,所以,会成为特定时期(情人节)、特定群体(恋爱阶段)的特别消费品。
那么,如何把原本同质化的玫瑰花,卖出不同质的价格?
Rose Only通过诉求“一生只送一个人”,进一步提升了玫瑰花的爱情象征价值,使其在原本的表达爱情的基础上,更进一步增加了“忠诚”的含义,也就是“情+ 义”。这样也使得该品牌本身成为花卉领域具有唯一、独特品牌价值的代表。所以,无论你是哪里产地来源的玫瑰,都可以更加名正言顺地卖更高的价格。
同样是卖珠宝,为什么Tiffany会成为全球中知名的奢侈品公司之一?
提到这个品牌,了解的人会马上想到电影《蒂芙尼的早餐》,因为该电影主角的赫本本人就是蒂芙尼的狂热追求者。1861年,林肯总统在蒂芙尼的店里为太太玛丽选购了一套珍珠首饰,此后,其他许多美国总统和外国元首争相效仿。这些著名的“故事”,让该品牌在情感象征这个层面达到了某种极致,所以高价也会让人心甘情愿且心悦诚服。
2、激发人们的“逆反”心理
有些产品天生就带着“另类”的基因。在这种产品推出的早期,是否能被快速认可,是决定品牌及产品生死存亡的关键。
在人群中,总会有一些人是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先锋,此时,品牌首先要放大“另类”的特性吸引这群人,并对早期使用者给予心理上的强力支持,让他们先尝试、体验,进而再向更大众、普通的市场扩散。
今年4月份,有网友借着“崂山白花蛇草水”进驻利比里亚的消息,吐槽并评出了“中国最难喝饮料Top5”。有人甚至说:能继续再喝下去的是真的勇士!世界没什么能难倒你了!此消息广泛传播,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,结果呢?
其中,“黑松沙士”这个产品,有人说口味像中药,有人说像风油精、牙膏水,甚至说难喝的“想送给前任”,但正是这种“意外走红”,让原本在大陆市场折戟多年的“黑松沙士”销售意外暴增,仅仅在2016上半年的增长就超过3倍,据说营收近40亿元。
MINI汽车2002年在美国市场推出时,首要解决的是美国人通常喜欢大型车的问题,它索性就“倚小卖小”,并采用坦率、“激进”的广告,与当时盛行的大车文化一刀两断。结果,证明了这种天生的“缺点”也可以成为某个角度的优点。
大众“甲壳虫”汽车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遭遇同样如此,借由广告大师伯恩巴克的一则“想想小得好处(Think small)”而变得大卖。
3、照顾人们的“自尊”心理
为什么小米靠低价竞争,却要打着“为发烧而生”、“性价比”这样的旗号呢?
为什么沃尔玛,原来是“天天低价”,现在要改成“省钱让生活更美好(save money,live better)”?
“自尊”,用普通话讲就是“面子”,它是人的一种高等心理需求。低价、高品质,现在被人们意味着某种“逼格”,会让本来没面子的消费行为变得有面子。
除了低价格且高价值可以给人颜面外,人类还有很多更加独特而深层次的自尊,有时甚至会成为“心病”,只要你的品牌能敏锐发现并照顾好这点,就可能会成为顾客的“知音”。
很多人想做某件事儿,但因为社会的心理偏见而不敢去做。如果品牌遇到这种情形,就要帮助用户去战胜偏见,提升积极的心理价值,让产品体验由消极变为积极。
比如,速溶咖啡与一次性尿布,这两种新产品,刚刚问世的时候都遇到了相同的营销问题——消费者的心理抗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