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你如何风骚的玩转夸饰法!
摘要:想在你文案里用上这种修辞手法,你先要分清夸饰和欺骗!
为什么先说夸饰呢?
其实很简单,夸饰法应该是文案里第二常被用到的一种修辞法。(第一是比喻。)
但不光说文案,现在人说话都特别浮夸,许多人生活中最常会用到的说话方式也是夸饰居多。
比如说被上司骂了一顿,你可能就会跟人家说:「我今天被老板骂死了。」
或者你今天被一个帅哥夸了几下,你就发朋友圈说:「我今天有帅哥爱上我。」
这种例子举不完,大家都在生活之中不断的运用这种说法。
(连杜甫都懂浮夸)
我们先来看看一般夸饰的定义。
《夸饰法》定义
说话、作文时,过分的铺排张扬,夸大修饰,离开客观的事实很远,但听者、读者却又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,而认为“理所当然”,这种修辞法就叫夸饰。
从定义里说到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虽然离客观的事实很远,但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。
瞧,那些文案里写的夸张到不行的,你们完全超过夸饰法,根本是欺骗了啊。
举个例子
如果你说产品吃了会像女星一样,那大家会觉得是夸饰,倒不会说你欺骗。
但如果你说只要吃了叁天,你会瘦下10公斤,那就要注意了,要是有人吃了没瘦,你就是欺骗了。
这时候你可不能说:我那是夸饰啊,把1公斤说成10公斤罢了。
夸饰与夸大是不一样的,许多人写文案时总搞不清楚这点,尤其是一些为了讨好老板,以及抢效果的可怜文案人,总是会写出一堆令人看了傻眼的文案。
【夸饰是必须在双方拥有共同的理论认知基础下,所描述非现实的情况】
【夸大则是认知的标准不一的基础中,所描述的现实超出期待的情况。】
我说:「今天太阳超大,我都快要被晒融化了。」
和:「今天太阳超大,我晒到都脱水了。」
融化是超现实状况,大家都认知到这件事不太可能发生,因此你虽然说的夸张了,但大家不会觉得你欺骗。
脱水是可能发生的现实状况,但如果你没有脱水,这么跟别人说的话,你就是个夸大讨拍的人。
了解以上简单的例子后,那我们可以来了解,文案里有那些常用的夸饰的例子。
1.业界之最。
最高级是最常被用的也是最好用的夸饰法。(这一行就叁个「最」了)
过去这种最高级被普遍用在各种文案上,而这也是最有争议的说法。
其一是最高级是介于夸大与夸饰之中,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中可能会存在着真正的第一名。
但是这验证的难度又太难,包括了测试的标准、广度与时间等等。
也因此最高级一般来说是属于夸大,但是其验证的难度又让这种说法成了夸饰。
因为在现实状况上很难确定真正有最好这件事。
更不用说最高级常常被用在一些主观认定上的标准,像是最好看、最好用、地表最强等等。
因此任何强调最高级的,基本上都变成了一种夸饰。
当然现在广告上已经都不准用最高级了,但是这还是时常存在口说上的夸饰。
像是:「我是我们公司最有创意的。」、「我孩子是班上反应最好的。」
这种喜爱最高级的迷思,存在文案里,就会变成了很贫乏的文案。
(现在到处都是地表最强了呐...)
2.各个都超什么超。
跟上一个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很多文案喜欢写超OX的字眼,像是美妆保养品类最喜欢这样。
超保水、超白润、超水嫩、超强效...超什么超,超看久了都不像超了啦。
这种用超字眼为开头的文案,我不晓得这位文案是被老板还客户逼疯到什么程度,才会只好用这种「超」无力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超愤怒。
这种爱冠「超」字眼的,初读当然是有力道,但看多了就觉得是一种浮夸的平凡而已。
满街都是超人的话,那大家就都不算是超人了。
3.马上的效果。
简单说就是以快速、迅速、立即等为主的夸饰。
像是很常看到的课程名称:「一堂课让你成为理财高手。」、「3小时让成为营销专家。」等等。
或是一些商品常会说的:「吃完立即改善疲劳问题。」,「用完马上解决你的烦恼。」、「穿上立即成为男神。」
这种也是介于夸大与夸饰之间,但文案人觉得是夸饰,用户倒也是相信这样的夸大了,于是大家相安无事。
但也可能出现过度期待,就变成是你夸大,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你广告不实,你课程不佳,你产品不好等。
这种夸饰的风险不小,比起业界之最,效果这种是大家比较有可能去验证的。
不论是课程的学习或产品都是。
一门专业的学习,本来就不可能透过短时间的学习就成为专家。
但是大家对于学习充满着期待与迷思,总以为抓住一点干货就能够上手。
这也造成了大家对于技能的肤浅学习,以及许多开课业者的噱头。
但却苦了认真的讲师。
这种夸饰很容易产生误解,也是不负责任的宣传词。
(马上系列总是很受欢迎)
4.恐吓
利用人的恐惧来激起人们的害怕感。
这种夸饰大多被运用在新闻,或是一些保健产品,在饮食类最容易会有这种夸饰。
又或者在面对一些难以验证的未来,也有许多这种。
像是:「容易分手的五种情侣。」、「恐怖情人的7种特质。」
但事实上有些不过是生活上普通的争吵或是一些个性的差异而已。
而这种恐吓型的夸饰,却总是可能得到效果,因为大家都会害怕这会成真。
所以在某程度上,这也是属于夸大的一种,但是由于大家对于后果成真的害怕,于是依然可以引起一定程度的效果。
5.过誉
这种比较常运用在人身上,通常是利用高度的评价来给予人们信心。
像是出书常有的宣传词:「有史以来最好看的一本推理小说。」、「作者的颠峰之作。」
或是在人身上:「百年难得一见的商业天才。」、「绝对美感的超级设计师。」,「神童才子。」...等等。
这类型跟业界之最有点像,但是主要以看似第叁者的客观认定来做为夸饰的依据。
这种夸饰的好处在于评价是个人给的,是主观认知,因此在他心中可能是最好的,才说出那样的评价。
而人们的从众心理就很容易被这样牵着走。
也因此如果与期待不符的时候,就可以推给当初给评价的人身上。
除非同一个人给予每一个作品都是超高度的评价,那当然这样可信度就会下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