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主页 > 广告观点 > 正文

做广告,学点社会心理学很有必要(2)

来源:互联网 编辑:好传媒网 更新时间:2016-09-20 08:52 字体:

  事实上,企业卖1000万台关消费者屁事啊,我一人也就买一台。但造成的心理暗示分为两种,老顾客会觉得:看,我果然没选错,下次还买这个牌子。新顾客会觉得:这手机都卖了一千万台了啊,我也去买个。

  06

  为什么品牌要做形象宣传片

  双因素理论(hygiene-motivational factors)

  50年代末期,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发现,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。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,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,故称为保健因素。属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政策与管理、监督、工作条件、人际关系、薪金、地位、工作安定等。

  与此相反,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,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,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,所以称为激励因素。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,包括:成就、赏识、挑战性的工作、增加的工作责任,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。

  同理,品牌不能一直做“保健因素”广告,就是反复说功能的广告,比如“找工作上赶集网”,“买房卖房去房天下”。早期是有用的,相当于强化你的功能属性。

  但说多了,大家就麻木了,当同类竞品较多,大家的保健因素都差不多的时候,就需要做一些激励因素的广告,类似讲企业价值观的形象宣传片,展现与目标受众一样的价值观,关于梦想、改变、创新、前瞻等,形成带领受众一起实现的感觉。

  07

  为什么要不断出新产品(包装)

  边际效应(Marginal utility)

 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提出此理论,也称为“边际贡献”,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,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,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。也就是说,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,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。

  人们向往某事物时,情绪投入越多,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,但是,第二次接触时,会淡一些,第三次,会更淡……以此发展,人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,人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,一步步趋向乏味。

  所以对品牌来说,要么不断的升级产品,要么不断的出新产品,不然很快就会被遗忘。

  超市里,海飞丝换新装和换衣服一样勤,康师傅方便面,今天加个蛋明天加个菜,时不时面饼大一圈。

  肯德基麦当劳,新产品就没停过,不仅食物换花样,而且店内装修还时不时翻新一下,让你总有新发现。

  当然,最典型的就是苹果手机,每次出新品之前,边际效应特别明显,销售疲软,市场份额下降,各路媒体纷纷唱衰。但发布会一开完,哪怕就是升级几个零部件,立马全球销售一空,圈钱成功。

  08

  为什么总要发优惠券

  詹姆斯空鸟笼效应(Birdcage Effect)

 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,如果你有一个鸟笼放家里,那么来家里的客人总会问你,鸟在哪呢?你养的鸟死了吗?到最后,你自己都觉得别扭,不得不去养了只鸟来配鸟笼。

  举例:一个APP下载到手机里,也许你不怎么打开,但是如果里面塞了各种优惠卡和折扣券,你就总会想:要不用了吧。所以,电商平台都喜欢不停的发优惠券,比如滴滴、饿了么。

  落地的商家也喜欢这么干,超市办个会员卡送积分送折扣券,逢年过节送各种礼包。星巴克的会员卡里面,总有那么一两张买一赠一券,勾引你去喝喝喝。

  优惠券就像鸟笼,拿到手的时候,用户并没有付出什么。但如果不用,就会有一种内心暗示:拿都拿了,不用好亏啊。于是,消费动机就产生了。

  09

  为什么会有凑单、团购、返现

  目标设置理论(Goal Setting Theory)

  美国心理学家洛克(E.A.Locke)于 1967 年最先提出了“目标设置理论”,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,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,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,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,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,从而能实现目标。

  京东特别喜欢在你结算的时候提醒你,还差XX元就能换购一包卫生纸了!于是你就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买了更多的东西。美团外卖每次都提醒你,点够58元就免外送费了,于是你又去喊同事一起多点。这些都是在消费时,帮你预设了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又是你稍微努努力就能实现的。

  以前很多商场搞活动,都采用“买200返现100”这种目标设置模式,往往比直接打7折要好。但后来由于执行过于复杂,有的柜台参与有的不参与,有的是直接打折,有的是买400返200,无形当中增加了顾客实现的难度,于是都失败了。

  目标设置理论还可以展开做更多应用,比如不断升级的会员制,充值够多少返多少之类,非常好用。

  10

  为什么要做减价活动

  登门槛效应(Foot in the door)

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“无压力的屈从——登门槛技术”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。

  实验者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“小心驾驶”的大标语牌。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,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,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%。

  在第二个居民区,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,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,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。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,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%。

首页推荐

虽然社群已被说烂,可是为啥你还是做不好社群营销? 虽然社群已被说烂,可是为啥你还是做不好社群营销?

摘要:大量的用户成为社群中沉默的一群人,仿佛只有红包可以唤起新股全,这也就是社群最失败的死因,运营者要做的就是[详情]

如何让品牌与用户直接对话? 如何让品牌与用户直接对话?

摘要:想要做一次成功的互动营销活动,清晰的营销目的,正确的互动策略和精准的消费者洞察是必不可少的。 东风标致曾[详情]

广告广告类别和广告效果之间的种种故事 广告广告类别和广告效果之间的种种故事

摘要:广告投放有几大诉求,分别是品牌推广、活动推广和产品介绍,有的时候一个广告只有一种诉求,有的时候一个广告包[详情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