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打造“装逼”生产力?才不会错过消费升级大趋势!
摘要:商家要卖货,内容生产者要吃饭,社交运营者要变现,COSOCO历史性的联姻已是大势所趋,只有系统性的力量才能推动升级的完成,而不只是火一把就死,这是未来十年的消费逻辑。
一、消费升级的狂欢
直播、网红、内容创业、IP……回顾整个上半年,各种新词热词纷纷涌现,叫人应接不暇。而在这些概念轰炸的背后,有一根暗线是异常清晰的:在经济下行、资本寒冬的当下,原有的那一套互联网生意的玩法已经走不通了,属于屌丝的免费经济正在翻篇,强调转化和毛利、赚有钱人(哪怕只是有点钱)的钱开始成为创业主旋律,消费升级的时代到来了。
从供给端看,各种“高端、垂直、升级”的新品开始横飞,他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带亮点,各种高逼格、设计感、故事感和娱乐感凝聚一身,仿佛每一个都是某某领域的LV、某某行业的苹果。从渠道端看,网红、直播、短视频、内容社区……以小红书,网易考拉为代表的主打中高端人群的消费平台们正迅速成为“升级产品服务”的营销渠道,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讲着意料之中的同一个故事:你是不是中产?你要不要有不一样的逼格?该消费升级了!什么你看不懂为什么要为这事花钱,那一定是因为你消费还没升级!
消费升级被神化了,仿佛成了所有纠结的传统商家的救命稻草,成了无往而不利的营销神器。消费升级又被妖魔化了,不懂消费升级的人仿佛就会落伍于时代成为人人暗笑的屌丝,不懂消费升级的商家更似乎会错失整个新时代和新消费人群。旅游就去南极吧,穿衣要对标欧美中产,买个二次元周边花了头十万……在大家的心中,消费升级人群成了一个为了品质个性(装逼)不要命的存在,不是人傻钱多就是有钱任性,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消费决策。
消费升级究竟是人一有钱就变傻,还是为了个性加装逼犯就不要命,或者根本就是一线城市远离基层百姓的投资人们的yy?商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常识,而不是迷失于表面的匪夷所思中,而我们的创业者该如何把握这一波趋势,找到自己的机会呢?在此,菜狗作为升级升得不太成功的个体,来谈几点浅见,请各位高逼格人士勿拍不黑。
二、赚钱的逻辑没有变
这是一个呼唤远离故事情怀、回归商业本质的时代,那么最喜欢对消费者讲故事的消费升级项目们,最本质的赚钱逻辑又是什么呢?在知乎上,青山资本的孔萌说,这一切必须回归到盈利公式上,这个公式就是:
((客单价*毛利率-履约成本)*复购次数-获客成本)*付费用户量。
在过去的时代里,我们的消费更强调“性价比”和普遍认同的“头部品牌”,而电商们则多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流量和成本优势,强调的有两点:大规模的人流(即便其中只有少数会转化为消费者)和低价甚至免费补贴的竞争。那么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,这个生意的核心改变应该是:
从强调流量的规模转向强调流量的精准,人可以不必多,但转化率应该更高,复购次数更多,不是贪图小便宜、有奶就是娘、不补贴就作鸟兽散的“屌丝”。
从强调价格优势夺取市场份额转向追求高溢价(毛利率),我就是卖得很贵,价格本身就是对人群的区分,我就是喜欢看你气得要死却不得不买的样子。
在这个新的核心下,消费升级的创业者们的核心诉求也就变成:
如何获取更精准的流量,从茫茫人海中筛选出理想的消费人群?
如何提升流量的粘性和频率,培养目标群体的忠诚度,抢占他们的心智空间,让他们成为你的粉丝?
如何获得较高的转化率,并在转化中卖出真正的高溢价,让消费者们心甘情愿为你的产品上“多出来的价钱”买单?
如何获得较好的复购,而不是只作为一个单品爆款火一把就死?
这是一个个性逼格培养粉丝、拒绝蝇头小利收买屌丝的时代。精准流量的红利怎么来?高转化和复购怎么来?商品的溢价怎么来?这三个核心问题可以回答了,消费升级的生意才真的从理念意淫变成现实可行。这就好像今天我卖一款专门针对家境良好、二次元死忠的95后人群的二次元手办(随便举例不要喷啊),我怎么找到对这个手办发疯的人群,我用什么办法一直和他们保持连接,我怎样能够卖得特别贵(远远超过成本),但是他们依然心甘情愿地买单,还心满意足地成为回头客?
毕竟,消费升级不是你说有个性逼格就有个性逼格的,得有消费者愿意为你的说辞和设计买单。而且这个买单不是一下子销量很好就能说明问题的,得有复购,他们一直肯花钱,才说明真正打心眼里认同了你的逼格个性。
三、什么在改变?
很多人都想不明白,为何前两年都是互联网思维、线上线下、屌丝免费,怎么到了今年就忽然冒出个消费升级呢?难道就是因为资本寒冬了,机构不愿意再烧钱买单,开始追求转化和利润了?
事实上,消费升级的提出是因为环境本身发生了巨变,具体有四:
1、消费人群正在改变,中产阶级开始崛起,80、90后人群开始成为消费主力军
据说中国即将有2亿中产人群,你相信吗?是不是感觉自己拖后腿或者“被中产”了,明明活得很苦逼啊?不论是统计口径作怪还是文字游戏使然,现在我们都相信中产阶级人群在变多,特别是看起来有逼格的伪中产在史无前例地增多。
2、长尾理论开始生效
根据克里斯.安德森的说法,当商品生产、存储、销售成本足够低,市场就开始从传统的“头部”转向看似极低的长尾甚至非标领域(说的是整体份额)。简言之,过去我们都买大众化的品牌,现在我们更可能买小众的、符合自己个性调性的东西。这一变化十年前已经在美国发生,那么现在是时候在中国出现了,具备个性化推荐能力和海量丰富sku、且各种环节分包的电商平台们,正把各种“连接成本”史无前例地削低,看起来条件成熟了。
3、口红效应成为现实
按照这个说法,经济下行消费反而开始上行,人们的消费欲望史无前例地增强。而中国经济正在迎来不可避免的“新常态”,人们更愿意为文化娱乐和小逼格花钱,反正投资和存款也没卵用了,反正买房看起来已经遥遥无期了,还不如对自己好一点,花钱让自己在人群中有点小特别呢。
4、信息渠道正在改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