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去世了,《纽约时报》记者是这样赶头条的
摘要:有些我们所熟知的人去世后,不管是你喜欢的,还是你持有偏见的,他们都会在《纽约时报》的讣闻中获得最后一次重生的机会。那么纽约时报的编辑是如何做到的?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讣闻,并保证准确性?导演Vanessa Gould采访了这些作者,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日常工作,拍成了纪录片《讣闻》。上周日,这部电影刚刚在Tribeca电影节进行了全球首映。
在美国,每年大约有259万人去世,但其中,只有1000人会在死后登上《纽约时报》,成为讣闻报道的主角。
这些讣告不是仪式公文般的死亡告知函,而是由专业讣闻作者执笔的生平故事。他们在有限的篇幅里,告诉我们这位逝者为什么值得大家关注,生前又是如何影响了世界。
作为少数拥有全职讣闻作者的媒体,《纽约时报》讣闻版的主题既可以是知名人物如David Bowie,也可以是独自划船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无名英雄。无论对象是谁,编辑室的讣闻作者都会倾力收集这些人物的资料,联系他们的家人朋友,确认所有信息正确无误,和每天晚上的截稿时间赛跑。
《讣闻(Obit)》电影海报
这群普通人眼里的“噩运写手”,成为了导演Vanessa Gould新片里的主角。她去《纽约时报》编辑部采访了这些作者,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日常工作,拍成了纪录片《讣闻》。上周日,这部电影刚刚在Tribeca电影节进行了全球首映。
人们对于讣闻作者的一大误解,在于这个群体似乎天生给人一种阴郁和消沉的印象,甚至透着一股“死气”。
出现在《Obit》中的画面:《纽约时报》的讣闻档案夹
“但是,如果你读一读我们写的讣告,就会发现它们通常都是叙述性的。在一篇1000字的讣闻里,‘死亡’只是个开头,而逝者的生活,才是故事的主体。”《纽约时报》资深讣闻作者Margalit Fox说,她在过去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,写了1200多则讣闻。
“撰写讣告,意味着你也许对所写的对象闻所未闻,你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从不知道的事情、接触从未接触过的领域。你得侵入另一个人的‘领地’,他们可能是银行家、现代舞者、水下制图师……你必须抱着充分的热情去了解他们,然后迅速地组织成篇。”她说。
除了每天例行产出的内容之外,讣闻作者们还需要见缝插针地完成另一些任务:提前准备好信息素材,以备在不幸降临时,第一时间整理见报。当一些人物的生命历程够长、成就够多或是阅历足够复杂的时候,他们的故事就很难在一两天内一蹴而就。这时,这些人的生平履历就会预先交由讣闻作者进行追踪整理,勾画他或她的一生。
《纽约时报》提前准备讣闻的做法,曾被《纽约客》的漫画作者Paul Noth温和地讽刺过。在这幅漫画里,一位女士是这样介绍身边的老人的:“这位是万众期待的讣闻主角。”
在《纽约时报》的资料库里,通常会有1700则提前备好的讣告,长度从几百到一万字不等,大约以每周3个的速度增加——与库内资源消耗的速度基本持平。
“我有一些十分令人悲痛的消息和你们分享。”2011年10月5日,苹果公司CEO Tim Cook在发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写道,“史蒂夫今天早些时候去世了。”这条新闻出现后不到一小时,《纽约时报》网站上就迅速刊发了一篇3500字的讣闻。第二天早上,这篇文章占据了网站的首要位置,用讣闻版编辑Bill McDonald的话来说,“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统领整刊的讣闻。”
负责执笔的两位作者是John Markoff和Steve Lohr。而对于这篇只需要几分钟就能看完的文章,他们前后花了四年时间来准备。2007年8月1日,Markoff草拟了开篇段落:
史蒂夫·P·乔布斯,硅谷之子,大学辍学,在个人电脑和数字媒体领域重塑了全球文化格局,于____ 辞世,享年____。据____消息,死因是____。
之后的四年,就是不断追踪、更新、充实信息的过程,直到“那个时刻”的到来。
有时,在这场时间竞赛里,作者甚至会比他们笔下的主角早一步撒手人寰。但如果他们生前所写的内容足够有力,就不会被终结在垃圾箱里。2005年去世的戏剧评论家Mel Gussow为《纽约时报》提前撰写了伊丽莎白·泰勒的讣告,他的死讯刊在了2011年的泰勒讣告之下——对讣闻作者来说,这是一种荣誉。
但是,在McDonald看来,他们的备稿数量还远远不够:“入睡前,有时我会想,明早的‘大消息’会轮到谁,”他说。不避讳地讲,摇滚和技术界的先锋一代似乎更容易“中标”,“对摇滚乐手来说,他们的65岁就相当于平常人的85岁。”
而无处不在的移动端和网站新闻渠道,也让21世纪的讣闻作者压力重重。McDonald说:“只要有重要人物辞世,网站就会跑来问:‘讣告在哪里?’你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之后,他们马上就会想看更多,我们准备这些稿件的压力也以几何级数增长:如何在截稿期逼近的情况下重构一个人的全部生活?”
《讣闻》剧照:《纽约时报》讣闻编辑Bill McDonald的办公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