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+广告不重建思维怎能融合共通(2)
既然整个行业都在谋求创新变革与重构,那么,今天的各种实现工具、解决方案比以往都显得更加成熟和稳定。这场变革中,因为连接而让每个消费者的兴趣都被激活,因此,也才有了兴趣引擎、兴趣锁定和大数据的推出。这些技术让受众不再是沉默人群,他们愿意表达,而不愿意被代表、被表达。
谭运猛表示,随着媒体的不断变化,用户的聚合阵地也在不断迁移,现在,每个用户都有一个或者多个社群,而这些社群有可能是社会关系,有可能是工作需要,也有可能是产品需要,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广告主应该关注的领域。而且,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应用让用户形象越来越清晰,这对于精准定位广告形式、内容都很有帮助。
崔燕振则谈道,此前的媒体广告模式中大多的数据来自于相应的数据调研、抽样、样本分析,可以称之为小数据,但其传播成本、传播效率的优化难以实现,而此时大数据和小数据融合,可以更精准地反映用户的行为过程和关系的实时数据连接,这为个性化的推广提供了更多支持。毕竟,大数据更多展现的是一种行为过程,小数据抽样反映的是结构和规律。因此,在这样一个过程中,传统媒体平台吸引着读者流,新媒体平台靠连接、靠激活,靠数据的精准推送,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产业集群、粉丝集群和用户集群,两者正在产生联合与互动。
“未来,互联网的全媒体化必然依赖广告生存。‘互联网+’广告,与其说是颠覆,不如说是永恒。广告的思维和互联网的思维是融合且共通的。我们常把媒体分割为空间的媒体和时间的媒体,而互联网最大的贡献是把这些准则打破了,变成了无限的。融合环境下,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调用所有东西,传统的媒体广告也进入到一个多边交易的平台。在这一基础上,大数据就成为一切经营的基础,但目前的大数据还远未达到营销需求,因为只有真正实现了后台联动的大数据才能成为立体数据,而仅仅是局部的大数据呈现将影响广告投放计划的落地效果。”黄升民说道。
“营销的本质是关注人,广告主希望找到的目标用户是对的人,是那些活跃且能够与品牌、产品有更深层互动的人。”昌荣传播副总裁单俊介绍,在执行很多广告策划案时会发现,忽略了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,那么,每一次在发起广告时面对的就会永远是新人,除了一次性的支付费用几乎没有任何收获,由此带来的与广告主、受众的沟通成本就会不降反升。因此,数据不在于大,而在于它的有效性,这个有效性则体现在实践中。
“就数据收集而言,可谓是一个持久战,并不是今天收集数据明天就可以用到。毕竟它的来源不同,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加以分析,需要进一步完善。因此,如果有人还在迟疑数据的收集与分析,还在原地观望,那么,无疑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远远落后了。”单俊补充道。(记者 李雪昆)